避開績效評估的陷阱
避開績效評估的陷阱
王友倫
小君
ZEEV
13分29秒
有效提升團隊合作
● 四個陷阱:
◆ 年度大事
◆ 越細越好
◆ 強迫排名
◆ 問題在人
● 三個補強:
◆ 採用同儕評估
◆ 重視績效創造過程
◆ 管理整個團隊

 

 


管理界有句名言:「沒有衡量,就沒有管理。」也有人說:「告訴我你將如何衡量我,我就會有怎樣的表現。」,如果公司善用績效衡量,不但可以激勵團隊向目標邁進,持續進步,並且也能向團隊強調公司希望聚焦的重點,引導員工的行為。此外,定期追蹤衡量指標,更能夠幫助主管掌握整體狀況,在事件發生的時候及時採取改正行動,防止災害擴大。

然而,績效評估雖然得以讓公司衡量員工的表現,進行得好,可以指出員工表現好和需要改進的地方,提高員工績效,也可以瞭解員工的知識與技能落差,但是如果處理不好,常常會使得員工在事後感到情緒低落,自信心受損,因為他們無法理解自己的評估為什麼會那麼糟。如果要員工列出他們的管理惡夢,那麼績效評估鐵定在榜上有名,因此,績效評估不僅方法重要,一定也得重視過程,持續溝通,有四個一般公司在做績效評估時常犯的錯誤,應該避免:

第1,績效評估不是年度大事,有很多主管認為績效評估是一年一度的大事,但事實上,主管如果有任何的意見回饋,都必須要即時進行。當員工獲得即時的建議,就能夠立刻改善,加快學習的腳步。很多主管平時不說,等到年度評估時累積了很多的負面意見,才一口氣告訴員工,這樣員工會覺得「你是要一次算總帳嗎?」,而且,平時不說,好像等著員工犯錯再來抓小辮子,是陷人於不義。一年才講一次,事情的經過與印象都已經有點模糊,很難再具體討論,反而容易形成反彈或爭辯。

主管對員工的回饋不但要即時,回饋的內容也要具體,例如告訴員工「你做得不錯」不如告訴他:「你今天早上和客戶開會的時候,很能夠掌握重點,對產品的說明也非常清楚」;同樣地,當員工犯錯的時候,主管的導正也應當即時而具體,同時,要讓員工知道,這是對事不對人,員工平時的貢獻還是被肯定的。

一直以來,許多主管的錯誤行為,就是將太多的重點放在「年度績效評估」上面,以致於喪失了導正員工行為的先機,讓主管給員工的建議過了時效,這是在做績效評估時第一個應該要避免的陷阱。

第2,誤以為績效指標的訂定越細越好,很多主管為了強化掌控,陷入了一種迷思,以為指標越多、越細越好,因此將一些不太重要的項目也納入範圍,結果資訊龐雜,讓員工難以確認哪些事情才是重要的。項目過多,也可能誤導員工,養成錯誤的行為模式,追逐枝微末節的小事。

關鍵績效指標貴精不貴多,哈佛大學的教授西蒙斯認為,每個人的衡量指標不應該超過七項,因為多於這個數字,大家都記不住了。另外,公司所選擇的績效評量標準,必須簡單明瞭,是員工能夠理解的,有些公司試圖將一套鉅細靡遺的衡量指標套用在每位員工的身上,結果因為衡量的方式太過複雜,很官僚,最後沒有人把它當作一回事。

不同團隊之間的績效指標不應該互相干擾,組織內的團隊並非互不相干,而是環環相扣,共同執行很多重要的流程,因此,一個環節的行為,往往會影響其他相關單位的成果,所以,公司應該要避免讓某個團隊的績效衡量指標,妨礙了其他團隊的表現。舉例來說,如果訂單處理的團隊太過講究訂單輸入的格式,資料的鉅細靡遺,而不是掌握重點資訊就可以,結果可能會導致成員花了太多的時間在處理輸入,影響到後面物流團隊的運作,物流團隊可能就因此延誤了貨物運送的時間,造成顧客滿意度下降,競爭力不足。